您的位置: 首页 >园所新闻>详细内容

园所新闻

【疾病预防】4月份疾病风险提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9 14:28:45 浏览次数: 【字体:

四月气温回升,病原微生物活跃,幼儿踏青出游增加,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风险增加。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每年的5月-7月进入高发期。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多数患者症状轻,病程自限,1周左右自愈,部分EV71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3.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清洁消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应由受过培训人员进行清理与消毒。

  4.保持居室卫生,勤清洁、常通风。

  5.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

二、蜱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防范措施:如果判断为被蜱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触。

三、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不同级别处置建议如下。

I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处置建议:确认接触方式可靠时,清洗暴露部位,无需其他医学处理。

I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处置建议: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疫苗。

III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与蝙蝠发生接触。处置建议: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狂犬病疫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