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卫生保健>疾病预防>详细内容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常见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小知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11:04:56 浏览次数: 【字体:

天气转凉后,待在室内的时间变多了,窗户开得少,空气不流通,病毒、细菌就容易在小空间里“扎堆”;加上气温忽冷忽热,身体抵抗力容易下降,病菌自然就有机可乘。

一、流感:不是“重感冒”,传染性特别强

很多人把流感当成“严重的感冒”,其实两者差远了!普通感冒一般鼻塞、流鼻涕、咳嗽为主,发烧多是低烧,一周左右就能好;但流感一上来可能就是高烧(39℃以上),还会浑身酸痛、头疼、没力气,甚至恶心呕吐,不仅自己难受,还能通过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传给家人,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一旦被传染,恢复起来更慢。

二、诺如病毒:“吃出来”的腹泻,全家可能一起犯

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比如没洗干净的水果、没煮熟的海鲜),喝了不干净的水,甚至摸了被病毒碰过的门把手、餐具,再揉眼睛、摸嘴巴,都可能被传染。一旦感染,最明显的就是上吐下泻,还可能伴着低烧、肚子疼,虽然一般1-3天能好,但传染性极强,经常一家人里一个中招,其他人跟着“倒下”。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孩子、年轻人容易“中招”

最近几年,肺炎支原体感染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容易找上5-15岁的孩子,还有一些年轻人。刚开始可能只是咳嗽、低烧,以为是普通感冒,没想到咳嗽会越来越厉害,甚至影响睡觉、吃饭,如果没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肺炎,所以出现持续咳嗽、发烧时,别硬扛,及时去看医生

四、手足口病:幼儿多容易感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传播,秋冬季节也可能出现小高峰,幼儿园是主要传播场所。

感染手足口病后,通常会出现发热,随后手、足、口、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疱疹周围可能伴有红晕,部分孩子会因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流口水,一般1-2周可自行痊愈,少数孩子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心肌炎等,需要及时就医。

 

其实秋冬传染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且很多方法在家就能做,简单又有效:

1.勤洗手

很多人觉得“洗手谁不会”,但其实不少人洗手只是随便冲一下,根本没洗干净。正确的做法是:用流动的清水打湿手,抹上肥皂或洗手液,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都要搓到,至少搓20秒,再用清水冲干净,最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尤其是饭前便后、摸过公共物品(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后,一定要洗手,别用脏手揉眼睛、摸鼻子、抠嘴巴。

2.多通风

天气冷了,很多人习惯关紧窗户,生怕着凉,但这样反而会让家里的病菌越积越多。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哪怕是冬天,也可以选在中午阳光好、风不大的时候开窗,让新鲜空气进来,稀释室内的病菌,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家里有人感冒、咳嗽,更要多通风,避免病菌在室内传播。

3.戴口罩

不是所有时候都要戴口罩,但在这些场合,一定要戴好:去医院、超市、菜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身边有人感冒、咳嗽、打喷嚏时;自己出现鼻塞、咳嗽等症状时。戴口罩时要注意,口罩要覆盖住口鼻和下巴,鼻梁条要贴紧鼻梁,别露出口鼻,用过的口罩别随便扔,要对折后扔进垃圾桶,再及时洗手。

4.调习惯

身体抵抗力强了,病菌自然不容易找上门,所以秋冬季节,更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多吃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给身体“补能量”;别吃生冷、没煮熟的食物,避免诺如病毒等“病从口入”。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至少睡7-8小时,孩子和老人需要的睡眠更长,别熬夜,熬夜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病菌“盯上”。天气好的时候,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极、跳跳绳,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要注意别运动过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着凉。

5.打疫苗

对于流感、肺炎等传染病,打疫苗是很有效的预防办法。比如流感疫苗,建议每年9-11月接种,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有经常去人群密集地方的人(比如老师、医护人员),及时接种能大大降低患流感的风险,就算感染了,症状也会轻很多。肺炎疫苗也建议老人、孩子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具体可以咨询社区医院或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秋冬季节虽然传染病多,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健健康康度过这个秋冬!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